日期:2021-08-03 01:20:24 作者:admin
——中国现实意象主义画家李明君的绘画艺术初探 ![]() 李明君在画坛披荆斩棘,大胆探索,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理论。李明君的绘画理论主要有三点:一是意象主义;二是创造环境,塑造典型;三是气韵贯通,意境深远。 李明君坚守初心,矢志不渝,一如既往地探求绘画艺术的本源和真谛。从最初的照葫芦画瓢,到后来的形似神似,再到形神兼备,李明君一步一个脚印,踏实,沉稳,宁静,耐心。但是,在绘画中,他慢慢发现,自己的绘画技术是越来越高了,困惑却越来越多,那就是:无论怎么努力,都难以超越历代绘画大家。沈周,八大山人,张大千,齐白石,无论你怎么学,怎么画,总感力不从心,无法触及他们的艺术高度。 绘画艺术的瓶颈怎么突破?李明君日思夜想,茶饭不思。偶然的机会,他接触了西方绘画理论,好像看到了一丝光亮。于是,他一头扑进去,疯狂地阅读西方哲学和美学理论,揣摩审视油画名作。终于,他借鉴汲取西方意象主义精华,把中国传统绘画的三远透视和油画的光线变化有机结合,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现实意象主义画派。 ![]() 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李明君认为,绘画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或摹写,也不是无中生有,闭门造车。他主张深入生活,把大千世界装在心中,做到胸有成竹。为了搜集绘画素材,他的写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草原沙漠。时至今日,成名已久,他仍坚持每年都外出写生几次。李明君八七年穿拖鞋爬黄山,已成为坊间趣话,画坛逸事。每年景德镇陶瓷展,总少不了李明君的身影。别人是去淘宝或捡漏,他是去找创作灵感。 素材有了,必须进行艺术加工。形似只是初级阶段,神似还不够,画家还要创造画境,塑造典型景物。文学上的创造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”的艺术主张,在这里同样适用。我们看李明君的画,场景似曾相识,却又确实没有见过。他画的山水和花草树木,惟妙惟肖,却又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具体的对应物。因为,“这一个”已经不是“哪一个”了,而是画家在意念指导下,进行了艺术加工。你看,李明君的牡丹画《鸿运开泰》,牡丹叶的姿态和颜色,在现实中确实找不到,但是你又不会认为画家是无中生有,胡涂乱画,反而觉得格外美观,十分亲切。这就是艺术典型的魅力。 ![]() 李明君的画生机勃勃,气象万千,气吞山河。他的画充满浩然正气。如作品《浩气悠然》和《山魂》,群山魏巍,顶天立地,凛然不可侵犯。李明君出身军人家庭,父母的言传身教,成就了他的一身正气。工作后,他作风正派,不苟言笑。反应到绘画上,他的画阳光,干净,生机盎然,蒸蒸日上,满满正能量。他的山,或雄伟壮观,或奇骏秀美,或胸怀若谷。他的水,或浩浩荡荡,或碧波万顷,或一泻千里。大气,奔放,不狗苟蝇营。正如他的作人,宁折勿弯,堂堂正正,不随波逐流,不趋炎附势。始终保持文人的骨气,君子的情怀。 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,李明君也是。李明君的作品,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“视觉冲击”,旋转的线条,泼墨和焦墨的合奏,黑和白的渲染,远和近的错落,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。李明君在国画创作中引入借鉴了梵高表现主义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,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现实意象主义画风。李明君的画既有传统名画的继承,又像石涛一样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注重师法自然。其山水构图新颖奇异,笔墨纵横恣意,变化多端。他的蒙山系列画作,淋漓尽致地呈现了蒙山的坚韧、挺拔、倔强、古朴、雄伟。可以说,他的画与任何一位山水画大师相比都不逊色。因此,走到哪里,他都底气十足,什么场合都敢侃侃而谈。 远观势,近观情。看李明君的画,三远透视的自如运用,笔墨色彩的和谐美妙,自然景物的天然配置,有种“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”,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奇妙感觉。大师就在眼前,天才就在这里。他的画构图合理,远近景物错落有致,层次分明,层层叠叠,宏伟博大。他的《春韵蒙山清叠影》和《宁静的山魂》得《富春山居图》之神韵,甩开当代许多所谓的山水画大师几条街。 ![]() 大道至简,大象无形。李明君的绘画已渐入佳境,什么哲学,什么美学,什么流派,什么技法,在他看来,已不重要。他绘画时,气沉丹田,凝神静气,全身心挥毫泼墨,随心所欲,物我两忘。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当现场看他作画的人,还没有从屏息静气中回过神来,李明君的一幅大作已经跃然纸上。当然,这幅画虽然已经美不胜收,却只是雏形,还需要日后反复润色和升华。李明君说,一幅画完成初稿,就像一个女孩出生,离她长成二八少女,还需时日。把自己的作品,视为自己的亲生骨肉,十月孕育,精心呵护,这也许就是画家李明君每一幅作品都是精品的原因之一吧?更加难能可贵的是,李明君的作品与别人无一雷同,与自己无一雷同。他时时创新,时时向前,不求闻达,只想多创作几幅能流芳后世的佳作。 无限风光在险峰。高峰之上,难免会有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喜悦和自豪,但李明君知道,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。泰山之巅,风光无限,也有封禅的荣耀,但世上还有更多的高山秀峰有待于攀登和领略。路在脚下,前路漫漫。点上一支烟,他的目光投向远处。(《书法报》临沂站副站长、大家有约网主编王昕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