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>大家论坛

大道至简 大象无形

日期:2021-08-03 01:20:24 作者:admin

       ——中国现实意象主义画家李明君的绘画艺术初探
       如置身荒野大漠,如逆行羊肠小道,如泛舟惊涛骇浪……李明君,一位绘画艺术的疯狂痴迷者,虔诚殉道夫,大无畏的探险家,风尘仆仆,满脸沧桑,却慧目如炬,步履坚定地在绘画艺术的世界里跋山涉水,勇往无前。
李明君痴迷绘画,对绘画艺术有着宗教般的虔诚。八岁开始学画,五十年如一日,矢志不渝。小学,中学,上山下乡,在工厂,在机关,在家里,在单位,在野外,在临沂,在山东,在北京,在凌晨,在黄昏,在深夜……时时,处处,李明君的肉体和灵魂,已经被绘画艺术洗礼和掌控。绘画,已成为他生活和生命的命脉。

       低调谦和,远离喧嚣的世界,不是在家读书,就是在画室挥毫泼墨,李明君的生活单纯简朴。卷曲的长发有些凌乱,一双布鞋,不穿袜子——在家在画室是这样,出门做客或出席活动,也是这样。他的心思时时刻刻扑在绘画上:绘画理论的思考,构图的新思路,笔墨技法的新尝试……和他谈话时,时常发现他有些走神,他突如其来的一句艺术话题,更证实了这位老兄的心思又神游到缪斯身边了!
       世界光怪陆离,生活五彩缤纷。李明君的世界里却只有绘画艺术的无穷奥秘和魅力,生活里只有绘画艺术的羁绊和诱惑。不嗜奢华,不慕虚荣,甘于寂寞,潜心艺术。他的字典里最耀眼的两个字是“绘画”。遍访名师,临摹名画,走遍大江南北写生,夜以继日思考,挥毫,脸上皱纹加深,头发胡子有了白丝,如醉如痴,发疯发狂。

       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李明君1984年开始从事美术工作,1989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,2000年研修于北京画院,师从王文芳先生。几十年来,他默默耕耘,潜心绘画,作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。普通的书画爱好者称赞他的作品好,颇有大师风范,但并不明了他的画究竟好在哪里,高在何处。一些艺术界的良师益友,像王文芳、王阔海、李小可、贺天飞等书画名家,也给与他赞誉和鼓励。但更多的是无视和冷漠,个别人是羡慕嫉妒恨。对此,李明君一笑了之,一如既往地继续自己在艺术上的耕耘和探索。
       李明君在画坛披荆斩棘,大胆探索,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理论。李明君的绘画理论主要有三点:一是意象主义;二是创造环境,塑造典型;三是气韵贯通,意境深远。
       李明君坚守初心,矢志不渝,一如既往地探求绘画艺术的本源和真谛。从最初的照葫芦画瓢,到后来的形似神似,再到形神兼备,李明君一步一个脚印,踏实,沉稳,宁静,耐心。但是,在绘画中,他慢慢发现,自己的绘画技术是越来越高了,困惑却越来越多,那就是:无论怎么努力,都难以超越历代绘画大家。沈周,八大山人,张大千,齐白石,无论你怎么学,怎么画,总感力不从心,无法触及他们的艺术高度。
       绘画艺术的瓶颈怎么突破?李明君日思夜想,茶饭不思。偶然的机会,他接触了西方绘画理论,好像看到了一丝光亮。于是,他一头扑进去,疯狂地阅读西方哲学和美学理论,揣摩审视油画名作。终于,他借鉴汲取西方意象主义精华,把中国传统绘画的三远透视和油画的光线变化有机结合,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现实意象主义画派。
       李明君总结绘画经历的技艺 :因模仿而习俗的技艺,因为真情而知识的技艺,因境界而思想为理想创造的技艺。他认为,绘画过程是因平面,论形式,引起立体向修正情感的整体状态。他主张人读画,画读人,把移情说和体验主义有机结合,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完成一幅作品的解读和再创作。他的作品气势宏大,意境深远,色彩和谐华美,写意与工笔无缝衔接,创作出一幅幅精品巨制。观赏李明君的画作,可以通过现实意象的铺陈渲染,感知到独特的视觉空间,进而由视觉感知,深入潜意识情感,情景交融,物我两忘,不知不觉中陶醉,沉迷,叹为观止。
       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李明君认为,绘画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或摹写,也不是无中生有,闭门造车。他主张深入生活,把大千世界装在心中,做到胸有成竹。为了搜集绘画素材,他的写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草原沙漠。时至今日,成名已久,他仍坚持每年都外出写生几次。李明君八七年穿拖鞋爬黄山,已成为坊间趣话,画坛逸事。每年景德镇陶瓷展,总少不了李明君的身影。别人是去淘宝或捡漏,他是去找创作灵感。
素材有了,必须进行艺术加工。形似只是初级阶段,神似还不够,画家还要创造画境,塑造典型景物。文学上的创造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”的艺术主张,在这里同样适用。我们看李明君的画,场景似曾相识,却又确实没有见过。他画的山水和花草树木,惟妙惟肖,却又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具体的对应物。因为,“这一个”已经不是“哪一个”了,而是画家在意念指导下,进行了艺术加工。你看,李明君的牡丹画《鸿运开泰》,牡丹叶的姿态和颜色,在现实中确实找不到,但是你又不会认为画家是无中生有,胡涂乱画,反而觉得格外美观,十分亲切。这就是艺术典型的魅力。
       李明君以气入画,气韵贯通,意境深远。他的画视野广,格局大,真性情,大智慧。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指出:“作画大要,去邪赖四个字。”李明君才思敏捷,治学严谨,作品意随景生,笔随意走,气韵生动,流光溢彩。看李明君的画,眼前有远山近水,心中有千山万水。或山间露一两间茅草屋,或悬崖间挂一棵树,或半空悬一只孤鹰,或溪上横一叶扁舟……画面有了生气,灵气,压抑中透一口气,灰色中一个亮点,点石成金,画龙点睛。看似信手拈来,实则妙手偶得,匠心独具。一幅李明君的作品摆在面前,如果事先不说明是他的作品,许多人都会挖空心思猜测:这是哪位大师的大作。
       李明君的画生机勃勃,气象万千,气吞山河。他的画充满浩然正气。如作品《浩气悠然》和《山魂》,群山魏巍,顶天立地,凛然不可侵犯。李明君出身军人家庭,父母的言传身教,成就了他的一身正气。工作后,他作风正派,不苟言笑。反应到绘画上,他的画阳光,干净,生机盎然,蒸蒸日上,满满正能量。他的山,或雄伟壮观,或奇骏秀美,或胸怀若谷。他的水,或浩浩荡荡,或碧波万顷,或一泻千里。大气,奔放,不狗苟蝇营。正如他的作人,宁折勿弯,堂堂正正,不随波逐流,不趋炎附势。始终保持文人的骨气,君子的情怀。
       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,李明君也是。李明君的作品,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“视觉冲击”,旋转的线条,泼墨和焦墨的合奏,黑和白的渲染,远和近的错落,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。李明君在国画创作中引入借鉴了梵高表现主义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,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现实意象主义画风。李明君的画既有传统名画的继承,又像石涛一样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注重师法自然。其山水构图新颖奇异,笔墨纵横恣意,变化多端。他的蒙山系列画作,淋漓尽致地呈现了蒙山的坚韧挺拔倔强古朴雄伟。可以说,他的画与任何一位山水画大师相比都不逊色。因此,走到哪里,他都底气十足,什么场合都敢侃侃而谈。
       远观势,近观情。看李明君的画,三远透视的自如运用,笔墨色彩的和谐美妙,自然景物的天然配置,有种“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”,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奇妙感觉。大师就在眼前,天才就在这里。他的画构图合理,远近景物错落有致,层次分明,层层叠叠,宏伟博大。他的《春韵蒙山清叠影》和《宁静的山魂》得《富春山居图》之神韵,甩开当代许多所谓的山水画大师几条街。
       李明君的画明暗相间,色彩斑斓,情深意切。他对色彩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,对暗色的运用独具一格。他用墨或密或疏,或干或湿,或明或暗,随心所欲又恰到好处。空灵的意境,适当的留白,破空而来,大胆巧妙。在作品《旭日东升》中,太阳、云霞和东方的山峦的色彩明显与我们印象中不同,我们观看时很自然联想到梵高的名画《向日葵》。近处山水的色彩处理倒是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基本吻合,但也强烈打上了画家的烙印:明暗相间,五彩缤纷,如真如幻,如泣如诉。画中水的留白,刺眼,炫目,是画家内心与灵魂一尘不染的宣泄和表白。他的画面总有明显暗处。初看似乎不和谐,再看觉得好像挺有道理,细品深思之后,才觉察简直是神来之笔。正如黑洞,即便小如鸡蛋,也足以容下整个地球。李明君对黑色和暗色的运用大胆坚定,独具匠心,为整幅作品锦上添花。顾城的诗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寻找光明”,李明君则是运用这一“法宝”,使画作包罗万象,别有洞天,深深打上“李氏”风格。李明君的画在笔墨的变化中虚实相生,动静结合,画境深远,引人入胜,美不胜收。
       大道至简,大象无形。李明君的绘画已渐入佳境,什么哲学,什么美学,什么流派,什么技法,在他看来,已不重要。他绘画时,气沉丹田,凝神静气,全身心挥毫泼墨,随心所欲,物我两忘。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当现场看他作画的人,还没有从屏息静气中回过神来,李明君的一幅大作已经跃然纸上。当然,这幅画虽然已经美不胜收,却只是雏形,还需要日后反复润色和升华。李明君说,一幅画完成初稿,就像一个女孩出生,离她长成二八少女,还需时日。把自己的作品,视为自己的亲生骨肉,十月孕育,精心呵护,这也许就是画家李明君每一幅作品都是精品的原因之一吧?更加难能可贵的是,李明君的作品与别人无一雷同,与自己无一雷同。他时时创新,时时向前,不求闻达,只想多创作几幅能流芳后世的佳作。
       无限风光在险峰。高峰之上,难免会有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喜悦和自豪,但李明君知道,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。泰山之巅,风光无限,也有封禅的荣耀,但世上还有更多的高山秀峰有待于攀登和领略。路在脚下,前路漫漫。点上一支烟,他的目光投向远处。(《书法报》临沂站副站长、大家有约网主编王昕)
 
 
 
 
 

论书法艺术及其它